



連于慧 2025.7.2
鏡週刊在今日舉辦的2025台美經濟新局高峰論壇,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以「川普新政下的全球經濟新樣貌」作為演講主題,他一上台就笑言:「這題目不好講,因為不知道川普要幹嘛!」 玩笑話中帶有幾分真實與無奈,而張建一也針對川普2.0的新政和台灣做了十分詳盡的剖析。
張建一分析,過去美國一直是台灣最大出口國,出口衣服、鞋子、帽子等產品,後來中國改革開放後,取代美國變成台灣最大出口國,而這樣的情況在2025年5月出現變化,美國又重回台灣第一大出口國,更重要的是,電子零組件出口已經被資通訊取代,當中關鍵就是AI崛起(AI伺服器),這樣的狀況不會只發生在今年5月,預計未來5年的變動都會很大。
要了解川普2.0執政下的一連串對全世界各國課徵關稅的政策,要從二戰結束後談起。美國在二戰後屬於輕傷國,很快就復原且變成全世界製造大國,當時的美國佔全世界GDP高達60%,後來在「馬歇爾計畫」中,美國對歐洲國家提供金援,歐洲各國經濟力恢復後,美國GDP在全世界佔比降到40%,之後又近一步降到21%,但還是全世界佔GDP最高比重的國家。只是現在遇到的一個狀況:出現了一個要跟美國PK的國家,就是中國!
美國是全世界的儲備貨幣提供者,一定會處於貿易逆差,現在大而美法案過了,未來會增加很多支出,現在美國的負債高達36兆美元,大而美法案會再增加5兆美元,但美國認為這36兆美元的負債並不是全部花在美國身上,像是烏俄戰爭、以伊戰爭、聯合國、WHO等等等國際組織都花了很多錢,所以川普也覺得退出WHO省了很多錢,現在的美國負債很高,其實很窮,窮得只剩下武器。當然美國人民儲蓄太少,消費太多也是原因。
2018年川普開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時,貿易順差8000億中,中國佔了50%,現在川普2.0再次啟動,但中國已經準備多年,金額降低很多。川普的想法是,美國對全世界貢獻很多,所以大家應該要捐獻一點保護費,如果美元垮了、美債垮了,那全世界民主也就消垮台了,從這觀點來看,美國是真的有難。雖然川普講話的風格很挑釁,但為了要撐起美國為首的民主霸權,川普總是要扮黑臉。
未來美中PK下,除了美國和中國,全世界還有歐盟、日本等,像是歐盟很重視環境、人權,是全世界很多規則的制定者,在全世界扮演一定份量的角色,預計未來的世界會分為三大勢力:美國、中國、非美非中。這三個圈圈不會獨立存在,一定會有所重疊,台灣、日本、韓國要想想怎麼自我定位。
很多人會抱怨世界變得很極端,像是川普的回歸也是某方向這樣的意義。但要想想全世界在疫情之後,很多百姓都過得很辛苦,所以會開始懷念以前的時光,人民會想換黨執政,期待改變。過去全球化其實也產生不少副作用,像是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因此產生被剝奪感,像是英國當時在投票脫歐時,老一輩都贊成,因為懷念早期的日子。
整體來看,資本主義還是比較適合世界,美國覺得中國很多不公平的貿易,其實台灣也有對美國產品課徵高關稅。(汽車?)但美國比較好的做法應該是拉幫結派,像是拜登時期一樣,把民主國家集結成一個陣營,而不是像現在把盟友都得罪光。更進一步說,美國認為中國的崛起威脅到他的地位,但美國自己也要負責任,從柯林頓時期讓中國加入WTO打開全球市場,是促使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加入的關鍵,當然當時的想法是希望中國能逐漸走向民主,而不是現在的道路。
預計到2030年,美國的GDP還是會往下,但美元霸權的地位很難撼動,不可能是人民幣,歐元也因為歐盟國家中,裡面是好壞參差不齊。
提到美國的海湖莊園協議,白宮首席經濟學家米蘭(Stephen Miran)被視為「海湖莊園協議操刀者」,雖然他否認發行百年美債這件事,但他確實建議美國「三支箭」:關稅、匯率、美債。美國一直認為在提供全球儲備資產和國防保護傘方面,所承受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其他國家應該要一起分擔,像是關稅能夠帶來財政收入,若能透過貨幣調整來加以抵銷,其引發的通膨和其他副作用將相對有限。匯率方面,其實美元應該要升值,像是台積電到美國投資,美元升值可以讓台積電的進口成本下降,也可以降低通貨膨脹。
整體來看,美國是全球民主陣營的領頭羊,如果美國經濟出問題,其他民主國家也會受累。相對的,中國經濟也不能垮,畢竟中國是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中國經濟太差,會衍生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