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于慧 2025/2/9
傳出台積電在1月底對中國客戶發出通知表示:16/14奈米以下產品如果未在美國商務部安全局BIS白名單中的“Approved OSAT”進行封裝,且台積電沒收到該封裝廠的認證簽署副本,16/14奈米以下產品將暫停出貨。該事件的發展顯然是台積電基於在美國施予的壓力下,針對中國AI晶片的進一步管控,這對於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短期和中期的影響,將會非常深遠!
管制重點:
中國IC設計客戶在台積電投片的產品,有些會在中國本地封裝廠進行封測,有些是在台灣位於中國的封測廠做例如日月光中國廠,有些會在海外封測廠做例如日月光台灣廠、Amkor、韓國廠等。舉個例子,像是汽車電子晶片因為對於產品的要求較高,通常會在海外封測廠做。
這次台積電做出的限制,簡單來說,就是中國16/14奈米以下的產品,只要是在中國境內的封裝廠進行封測,全部都將暫停出貨,即使是日月光、矽品中國區的封裝廠也不行,必須要在美國BIS白名單上的封裝廠才行(全部都在非中國境內),白名單包括Amkor、GlobalFoundries、英特爾、IBM,台積電、聯電、日月光、力成、全智、瑞峰半導體、矽格、欣銓、微矽電子、三星電子等共計24家。
原因:
再談這事件產生的短期和長期影響之前,先談談前因。根據供應鏈透露,去年發生中國廈門算能挖礦機晶片出現在華為產品的事件,讓台積電承受了來自美國政府不小的壓力,尤其是正值新舊任總統交接期間,美國商務部對中國AI晶片管制接連出招,招招劍指中國AI晶片,台積電是全球唯一AI先進製程晶片的生產者,自然每一刀都要由台積電親接招,思考化解之道。
據了解,台積電內部並不認為應該要對中國16/14奈米以下的客戶業務一刀切,夾在美國與中國之間,思考如何能符合美國要求的規範和遊戲規則,要能擋得住來自美國方面的壓力,又能保住目前現有中國客戶業務之下,因此提出這次的新政策:16/14奈米以下客戶繼續接單,但封裝轉到海外廠,目的是要中國客戶的高階製程晶片從流片、生產、封裝、測試都全部透明狀態,不要有任何隱瞞的環節,可以有更詳實和深入的監督和管制中國IC晶片發展進度,目的是避免廈門算能的白手套事件再次發生。台積電則是回應,公司一向致力於遵循所有可適用的法令與法規,包括可適用的出口管制法規。
短期影響:
如果是在台積電投片16/14奈米,但封裝是在中國境內封裝的中國IC設計客戶,這時候必須要趕快找境外封裝廠救援!(估計是找日月光矽品) 不過…現在接手的封測廠會不會想:誰接手誰扛責任,萬一出了個差錯,搞不好我原本是白名單會變成了黑名單??!!…嗯不過啊~~精明圓滑的生意人當然不會這樣說,應該會換個方式說:產品要轉廠生產不是今天說轉,明天就能轉過去,產能要重新配置,可能會影響既有的客戶訂單,需要一些時間,還有轉廠要不要重新認證? 產品良率會不會影響? 這些都要考慮進去,然後再來想設法“拆彈”(幫忙)。最終結果是,中國IC設計客戶的產品出貨時程一定會受影響,延遲出貨是必然的,再者是造成轉廠成本的增加。
中長期影響:
從最近美國頻頻針對中國半導體出招,很顯然是招招劍指中國AI晶片。尤其最近的DeepSeek事件,理論上不能解釋為美國的出口管制失效,而是窮則變、變則通,中國繞開強大算力,另闢一條普惠世人的語言模型之路,不代表中國AI技術超越美國,但在川普上任之際,中國這一連串「騷操作」確實讓美國面子掛不著,接下來針對晶片的管制只會更嚴格,估計Nvidia針對中國推出的特供版H20被禁是早晚的事。
現在台積電頂著美國施予的強大壓力(主要是去年廈門算能和Techinsight拆解華為產品裡面發現台積電晶片),所祭出的新措施,目的是所有16/14奈米以下晶片從前段到後段的生產過程都要“透明化”,甚至不讓中國客戶插手和過問,就是為了防止利用白手套採購的晶片,又再度出現在黑名單企業的產品上。
我們認為這會是中國先進製程上的重要事件,怎麼說?China這幾年來的政策作為很清楚透露:不管經濟再不好、人民口袋再沒錢,科技進展絕對不踩煞車。 1963年時任中國外交部長的陳毅說過一句名言「當了褲子也要搞尖端(核彈)」,當時還引來金庸在明報的社評上說「中國要褲子,不要核子」。 現在也是一樣,可以苦人民,但跟美國這場科技戰是一定槓到底。
接下來,中國14/16奈米產品如果按照台積電的新限制,從投片、生產、封裝、測試全部委外,把中國本地生產商隔絕,中國距離一直想要做到的半導體「自主可控」目標會越來越遠。因此,預計當地會加快加大本土16/14奈米製程技術的研發,主要是兩大基地中芯國際和華虹集團旗下的上海華力微。
中芯國際不用多說,關鍵人物就是大家熟悉如街坊鄰居般的老朋友梁孟松,而另一家上海華力微電子已經推進至14奈米製程,肯定會往下朝7奈米做下去。
這裡順便透露一個小8卦,前陣子華虹集團高層大換將,董事長從張素心換成了秦健,總裁由原本的唐均君換成之前任職英特爾、榮芯半導體出身的白鵬。根據業界透露,原因是因為「最上頭」不滿意華虹集團原本的管理層沒有把重點放在先進製程上,這幾年下來都是在力守成熟製程。這有點像是當初「邱慈雲離開中芯國際的翻版」,當年邱慈雲帶領中芯國際營運轉虧為盈,成績豐碩,但最後仍是黯然離去,業界傳出是上頭不滿意他的策略太過保守,並未大刀闊斧地幫中芯國際擴建產能。
只能說,中國的環境和局勢變化很快,邱慈雲退位的那一年是2017年,當時的中國半導體環境已經開始改變,想要全力衝刺先進科技,並且開始技術朝自主可控邁進。再往前一年,也就是2016年,合肥長鑫和長江存儲陸續成立,專門做DRAM後3D NAND技術的自主可控。現在回頭事後諸葛一下,2016、2017年,是中國科技產業出現巨大變化的兩年。或許,等到十年後,我們再往後看,這2~3年發生的一切,也會對於未來的科技世界面貌,形成巨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