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

美國將從嚴要求晶片產地「去中化」,台灣成熟製程、記憶體廠拼翻身戰

連于慧 2024/11/27
在美國新一輪出口管制即將公佈之際,傳出美國網通大廠已對供應商發出通知函,要從嚴執行提供晶片原產地證明COO(Certification of Original),供應商的產品不能有中國製造,且COO的標準認定更由晶片的最終封裝地點,升級為追溯晶片和光罩產地,確保不是中國製造後的「洗產地」。這次是美國網通設備大廠先執行,業界在觀察未來是否所有消費性電子產品都會跟進。(先前已有Dell先要求所有產品逐漸去中化,傳HP評估跟進中)。

 
關於美國可能進一步要求「去中化」,且嚴格限制晶片產地的消息,我們在7月中有一篇詳盡報導美國擴大中國成熟製程關稅力道,傳晶片產地認定將追溯至前段半導體製造》。業界透露,網通設備有國家安全考量,因此必須嚴格追溯晶片產地可以理解,但不一定會擴及至所有消費性電子產品,除非有官方規定。
 
先前,傳出PC大廠戴爾已經開了第一槍,要求從美國市場銷售的產品開始,目標在2026年前,PC、NB、伺服器和周邊產品如鍵盤、電源供應器等產品內部晶片產地都要完成去中化。雖然Dell出面否認,但業界都心知肚明,這是美國政策引導的方向,像是Dell和HP這樣規模的指標性大廠,以及這次傳出要求供應商提供COO證明的美國網通大廠思科,必須要在官方政策正式出台前,先下手執行。
 
晶片產地「去中化」嚴格實施後,有三個趨勢會更為明確

第一,是全球科技產品供應鏈分為中國製和非中國製兩套系統運作的趨勢明確。未來,供應鏈安全為第一優先考量,生產成本的考量其次。
 
第二,中國不斷大力擴建成熟製程產能,未來如果只能使用在中國境內產品,會陷入自己卷自己,出現嚴重供過於求。即使產能滿載,都不一定能有合理利潤,只能依靠政府補帖重點企業,然後再來一場嚴峻的淘汰賽。
 
第三,中國以外的成熟製程產能(即台灣邏輯和記憶體半導體廠),眼前有危機,但也深具轉機。表面上的危機是中國因為成熟製程產能供過於求,把價格殺很低。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全球晶片「去中化」已經開始多年,只是沒有徹底執行。川普2.0捲土重來,在對中的科技戰略上不會手軟。拜登在最後任期開始從嚴管制,預計川普上任後,科技廠只能選邊站,沒有模糊空間。當所有科技產品的成熟製程投片都必須「去中化」時,台系半導體廠、記憶體廠有機會來一場翻身戰。
 
未來電子產品內的晶片如果都要求去中化,至少在美國市場銷售的部分,所有成熟製程必須大量依賴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記憶體最大獲益者當然是正宗美國招牌的美光,其次是南亞科和華邦兩大記憶體晶圓廠,這兩家台廠大量供應消費性電子、網通設備用的成熟製程利基型記憶體晶片,未來會獲得最大轉單機會。再者,台系記憶體IC設計鈺創和晶豪等,也不能偷偷去中系記憶體廠投片,要乖乖回台系記憶體廠的體系投片。至於兩大韓系記憶體廠三星和SK海力士,主要戰場還是在AI應用上的HBM記憶體。
 
在晶片「去中化」背景下,台系成熟製程大廠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以及記憶體廠南亞科和華邦是唯一可以承接的晶圓代工訂單的供應商群。其他如GlobalFoundries規模有限,英特爾的晶圓代工部門拼的也是對標台積電的先進製程,其成熟製程也只能拉聯電一起合作。
 
現在半導體產業的最大問題不是「紅潮」,是終端需求不振。中國的成熟製程產能再擴下去,只會自己卷自己,最後殺到自己,非中系的供應鏈只要設下防火牆,是可以跳脫紅潮危機的。
 
整體來看,2024年下半的終端需求有比上半年好一些,但仍是反應季節性的旺季不旺。有個很重要的產業背景是,需求不振已經持續很多年了,意即經過多年的消化庫存,現在供應鏈的庫存也處於低水位,只待終端需求一點火,整個產業鏈就會動起來。
 
當前台灣成熟製程廠雖然面臨地緣政治挑戰,但也是前所未有的轉機。川普第一次上任時,把華為禁掉,當時大家認為台積電失去華為這位大客戶,恐面臨訂單空窗期,但事實證明是所有非中系客戶訂單都搶著遞補上來。(當然後來加入疫情背景,供應鏈擔心斷鏈下的搶晶圓潮)。未來歐美會延續供應鏈安全第一的準則,基本上所有成熟製程的晶片都只能依靠台灣,台灣成熟製程半導體廠、記憶體廠的訂單回籠,是遲早的事。
 
關於中國的成熟製程廠,還有一個思考面向。美國和歐洲對於中國不斷擴增成熟製程產能,已經著手防禦。不久前,更傳出美系半導體設備大廠包括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和科林研發(Lam Research),要求他們的零組件供應商不能有中國色彩,以遵循美國的出口管制。另外,雖然美國也要求設備廠尤其是ASML要中斷對中國半導體廠的機台設備售後維修服務,但這一點ASML並未同意。在2022年美國出台的出口管制後,基本上只要是美國公民包括綠卡持有者,都不能繼續在中國半導體廠生產基地工作,當時有一波半導體設備廠外國人員撤出潮。
 
業界指出,要設備廠中斷維修服務,業者多半不願意遵從,因為售後服務也是設備廠一大生意來源,不可能斷然放棄,有些還有合約問題,無法直接違約,但這部分後續發展,可能要看美國會動用多少行政手段干預,這也會牽涉中國成熟製程機台後續的維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