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新聞分類

  • View More tsmc美國廠.JPEG
    半導體

    台積電美國廠將導入2nm製程,計畫建第三座廠總投資超650億美元

    台積電指出,已與美國商務部簽署一份不具約束力的初步備忘錄(preliminary memorandum of terms, PMT),基於《晶片與科學法》(CHIPS and Science Act),TSMC Arizona 將獲得最高可達 66 億美元的直接補助。同時,台積電將在第二座美國廠導入2奈米製程,預計2028年開始生產。
     



    美國除了提出 66 億美元直接補助,也會提供台積電最高可達 50 億美元的貸款,以及 TSMC Arizona 資本支出中,符合條件的部分申請最高可達 25%的投資稅收抵免。
     



    之前業界即傳出,美國要求台積電轉移2nm製程技術到亞利桑那州晶圓廠,才能如期獲得補助款,如果只有之前宣布的4奈米和3奈米製程,恐創新研發能量不足。
     



    TSMC Arizona 的第一座晶圓廠依進度將於 2025 年上半年開始生產 4 奈米製程技術,繼先前宣布的 3 奈米技術,第二座晶圓廠亦也會導入下一世代奈米(Nanosheet)電晶體結構的 2 奈米,預計於 2028 年開始生產。
     



    同時,台積電也宣布計劃在美國建置第三座晶圓廠,採用2奈米或更先進技術,來滿足客戶強勁需求。隨著第三座晶圓廠的設立計畫,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總資本支出超過 650億美元,創下亞利桑那州史上規模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案,也是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外國在美直接綠地(greenfield)投資案。
     



    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今日公告中,引用了三家客戶的話:AMD、蘋果、Nvidia,是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廠的三大客戶。
     



    AMD董事長暨執行長蘇姿丰:「突顯了雷蒙多部長和美國政府為了確保美國在打造更具地域多樣性和彈性的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所做出的堅定承諾。台積電長久以來所提供的先進製造產能,讓AMD能專注於設計改變世界的高效能晶片。我們致力於維持與台積電的合作夥伴關係,並期待在美國生產我們最先進的晶片。」
     



    蘋果執行長 Tim Cook:「台積電處於先進半導體技術的領先位置,當這種專業知識與美國工作者的聰明才智相結合時,任何難以置信的事情都會變成可能。我們很榮幸能在台積電美國生產的拓展中發揮關鍵作用,我們將繼續在美國投資,支持美國先進製造的新時代。」
     



    Nvidia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表示:「祝賀台積電的歷史性投資,並對商務部的支持給予喝采。自從輝達發明 GPU 和加速運算以來,台積電一直是我們的長期合作夥伴,如果沒有台積電,Nvidia就不可能在人工智慧AI方面持續創新。我們很高興在台積電為亞利桑那州帶來其先進製造設施的同時,繼續與台積電合作。」
     



    TSMC Arizona 的三座晶圓廠預計將創造約 6,000 個直接工作機會,根據大鳳凰城經濟發展促進會(Greater Phoenix Economic Council)的分析報告,針對這三座晶圓廠的增額投資將創造累計超過 2 萬個單次的建造工作機會,以及數以萬計的間接供應商和消費端累計的工作機會。
  • View More Q.JPG
    半導體

    生成式AI的時代弄潮兒,高通如何成為接棒者?

    2023-11-02



    生成式AI掀起科技時代大浪潮,在浪潮的起點,GPU與軟體業者是時代弄潮兒。 但很快地,人們對ChatGPT的熱情消退,雲端服務商承擔的龐大成本壓力浮現,各界開始冷靜思考,生成式AI要能廣泛落地,只能集中在雲端運作嗎? 難道這AI商機創造的大把銀子,都讓英偉達一人賺走不成!



    當然不是如此。 近日,AI大模型的發展朝端側的方向是呼之欲出,隨著連接設備和資料流量的爆增,不可能什麼資料都傳送到雲端,這會讓資料中心成本不堪負荷。 日前就有研究機構預估,光是維持ChatGPT運作就使得OpenAI每天要燒掉70萬美元,如果沒有後續資金進來,不排除OpenAI會在2024年底前面臨破產危機!
     

    由此可知,未來生成式AI要能更廣泛落地與普及,凡事「上雲」絕對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雲端AI的商機正在往邊緣和側端傳遞,混合AI才是真正未來。 高通在幾個月前就已經傳道過此觀念,在夏威夷舉行的Snapdragon Summit 2023上,更進一步揭示了生成式AI未來朝邊緣端發展的道路上,高通下了哪些功夫。 各界更發現,藉由重新定義AI裝置,高通搶下新一輪生成式AI的話語權。
     

    2023驍龍峰會Snapdragon Summit無疑是高通這十年來最重要的一場發表會。 在此之前,高通一直「驍龍」困於智慧型手機高庫存中,這次要藉力AI破局而出。
     

    在高峰會上,高通帶來了幾個重要產品:手機市場的三代驍龍8行動平台、PC市場的驍龍X Elite平台、第一代高通S7和S7 Pro音響平台,更因為生成式AI的魔力加持 ,新品展現了強大的競爭力。





    有別於過去的峰會都由手機處理器擔任主角,這次峰會最大亮點,是高通揭露了進軍PC領域的旺盛企圖心。
     

    這次針對PC重新定位的驍龍X Elite平台,加上導入4nm製程自研的Oryon CPU,在效能、功耗上都表現都勝過競賽。 尤其高通點名與蘋果Arm架構CPU、英特爾i9 CPU較勁,以及GPU與超微的Ryzen 9比較,直面競爭彰顯自信。
     

    日前傳言英偉達也計劃推出Arm架構PC CPU,AMD也有意從x86轉往Arm架構,顯示眾處理器巨頭都在嘗試跳脫舒適圈,擴大自己的戰場。



    高通要成為端側生成式AI的領導者,不能只是靠一顆晶片獨立打仗,生態系講求的是團體作戰。 建立生態係是一項巨大且艱難的任務,高通做到了,成功集結ODM廠商、獨立BIOS供應商IBV、獨立硬體供應商IHV、獨立軟體供應商ISV,以及更大雲端平台等,打造屬於自己的 AI生態系。
     

    在AI PC筆電廠商中,第一批持者有聯想、三星、宏碁、華碩、戴爾、惠普、榮耀等,2024年可以看到這些品牌推出X Elite PC。 另外,在雲端平台巨頭上,更有微軟、Google、Meta現身加持。



    在此要特別談談高通如何拿下生成式AI領域的話語權。
     

    AI始於雲端,但手機是世界和雲端連接最頻繁的終端,在終端和雲端中間的這一部分稱為「混合AI」。
     

    在4G時代,當4G將寬頻連接到行動終端機時,就可以擁有一個手掌大小的電腦,之後更有智慧型手機象徵個人行動運算終端設備的誕生。 未來5G和個人行動運算的發展,AI也會經歷同樣的歷程。
     

    回想早在2018年,高通就開始談5G進入行動市場,2019年5G進入商用終端,為什麼高通提早開始大談5G和AI? 當時很多人不懂,為什麼高通要把5G跟AI擺在一起看?
     

    試著想想,有運算能力與技術的發展、有成熟的AI模型、有現成的雲端和終端,這些條件與優勢組合起來,會形成什麼樣貌嗎? 這是高通一直在做的一件事:重新定義行動終端設備。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的終端運行,是以應用程式為中心。 例如高通有一個計算平台,在上面運行作業系統,然後是作業系統裡的應用程序,人在觸控介面上點擊觸摸使用應用程序,在不同應用程式間轉換。 同時,資料從一個應用傳輸至另一個應用。
     

    但AI進入終端後,一切已經發生變化,可稱為「AI轉型」。 AI在終端上無所不在,無時無刻都在運行,圍繞著使用者作出預測,因此AI要了解你的行為,讓終端、作業系統都變得智能,改變使用者和終端互動的方式,這不僅 限於智慧型手機,在PC端、汽車,很多不同的終端上都能實現。
     

    這個轉型也讓AI引擎在終端機上運行與雲端交互,這一切都是靠5G和AI連結在一起。



    在AI領域,有別於英偉達的優勢在雲端運算能力,高通正在透過具備優勢的通訊連接與算力能力,圍繞著驍龍平台展開工作,這其中包括Oryon CPU、Adreno GPU,以及NPU神經網路處理器 Hexagon,從邊緣側端進攻,迎接這波AI時代的大潮流。
     

    其中,NPU不僅能實現支援生成式AI的手機,也能讓PC支援生成式AI。 Stable Diffusion模型過去可以在智慧型手機上運行擁有10億參數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從給出文字生成一張圖片要15秒,在搭載下一代驍龍旗艦平台的終端上,其運行速度已經快到0.6 秒。
     

    此外,還有Meta的Llama 2模型、Android基礎模型,以及許多來自中國合作夥伴的模型,都將搭載到商用終端上,帶來全新的體驗。
     

    這次的驍龍峰會上,高通也宣布三代驍龍8,是高通首款以生成式AI為核心的行動平台能,首發裝置是小米14,峰會上更由小米總裁盧偉冰親自站台。 三代驍龍8是採用台積電4nm製程,採1+3+2+2 全新四叢集8核心架構,並攜手Meta整合其Llama 2的大型自然語言模型,能在終端對應超過100億組參數,平均每秒可執行15組代碼 指令。
     

    生成式AI爆發性成長以來,AI戰局丕變,有兩個變化非常值得觀察。 一個是生成式AI商機初期是英偉達在雲端稱霸,但隨著模型參數的急劇增加,要處理和傳輸大量的數據因此對GPU需求巨大,使得側端有追上的機會。 高通從邊緣端使力,利用其邊緣端側的優勢,以及連結與運算能力,要反攻AI市場。
     

    英偉達與高通,一個從雲端出發,另一個從邊緣端施力,在AI世界互相碰撞。
     

    另一個變化是,PC與手機市場的競爭態勢進入到另一階段,高通這次的驍龍X Elite平台宣示進軍PC領域的企圖心,也傳出英偉達可能與聯發科一同攻克Arm架構CPU市場。 這對於疲弱已經的PC和手機市場,無疑是再好不過的消息。 有競爭才有創新,市場才有活水,AI PC時代到臨,消費者有很棒的換機動能了。
     

    在生成式AI爆發初期,看似是英偉達一個人的武林,現在高通在PC和手機雙戰線啟動,從邊緣端出發。 高通更是集結上下游、軟硬體合作夥伴,形成自己的AI生態系供應鏈,在複雜的AI時代,技術領先只是基本功,團體戰術打群架才是致勝關鍵。

    相關新聞:

    台積電:除了AI,沒一個能打的!!

    台積電揭示2nm以下最新A16製程,結合超級電軌與奈米片電晶體架構

    ASML首季財報靠中國獨撐,淨系統收入貢獻高達49%
     
  • View More tsmc.JPG
    半導體

    台積電:3nm急單湧入,5nm需求回升,年底前晶片庫存水位恢復健康

    2023-10-19

    台積電在2023年10月19日投資者會議上表示,3nm流程有大客戶的急單來了(蘋果),原本萎靡不振的5nm過程現在需求也變得很好,第三季IC設計公司的庫存 水位已顯著下降,預期2023 年第四季度結束前,整個庫存將來到更健康的水平。
     



    台積電前傳出5nm製程產能利用率一度降至50%,第三季訂單回籠,產能利用率快速回升,5nm製程需求非常好,在3nm製程方面,大客戶也有急單挹注。
     



    台積電2023年第三季收入172.8億美元,3nm製程收入比重來到6%、5nm製程佔37%,7nm製程僅佔16%,整體來看,包含7nm以下的先進製程佔收入達59 %。
     



    7nm製程的產能利用率方面,業界也傳出前最低迷時的利用率只剩下20~30%,為什麼當時降到這麼低? 魏哲家解釋,這的確超乎內部的預期,原本7nm產線的利用率非常好,但突然間紅了十年的手機需求驟降,從14億支降到11億支,還有一個客戶的產品 延後推出,使得7nm產能利用率大幅減少。 未來,預計7nm製程需求會在特色製程上有另一波高峰,包括RF、connectivity等,與2018和2019年的28nm製程路徑很相似。
     





    AI需求方面,魏哲家指出,需求非常強勁,未來1~2年會看到邊緣AI相關需求,手機、PC應用都會在裝置端加入AI功能,例如類神經引擎等,這樣的需求已經啟動。
     



    針對最新版的美國出口管制,是否會影響長期AI收入? 台積電指出,短期影響很少,但中長期影響仍在評估中。 目前AI芯片仍有產能瓶頸,正在加緊擴增產能。 未來無論何種AI晶片如CPU、GPU、AI加速器、ASIC等,共通點就是都需要先進製程。
     



    汽車方面,過去三年車子需求很好,但現在進入庫存調整階段,預計2024年汽車需求會再起。
     



    業界認為英特爾在晶圓代工領域對台積電步步逼近,尤其英特爾想在2024年彎道超車藉由18A(等同台積電2nm製程)的領先量產,來直取全球晶圓代工技術龍頭寶座 。
     



    魏哲家在今日投資者會議上意外直面回應:「我們沒有低估任何對手,台積電將在2024年量產N3P,PPA等性能相當於英特爾的18A,我們上市時間更快且成本更好!」翻譯一下這 句話意思大概是:“台積電用3nm加強版就贏過對手的2nm技術!”
     



    台積電2023 年的資本支出約為 320 億美元,其中 70%將用於先進過程,20%用於特殊製程技術,10%將用於先進封裝和測試等。
     



    針對3nm工藝,台積電重申,2023年將佔收入中個位數(mid-single digit) 百分比,2024 年佔比將會更高。 N3E作為3nm製程家族的延伸,已通過驗證並達成效能與良率目標,預計在2023年第四季量產。 同時,也將進一步持續強化N3技術,包括 N3P 和 N3X 製程。
     



    公司指出,隨著持續強化3nm製程技術的策略,預期顧客在接下來數年將有強勁需求,有信心3nm技術家族將成為台積電另一個大規模且有長期需求的製程技術。
     



    台積電也觀察到2nm製程在高效能運算HPC和智慧手機相關應用方面,客戶產生的興趣和參與程度,與3nm製程在同一階段時不相上下,甚至更高。 台積電2nm製程技術在2025年推出時,在密度與能源效率上都將是業界最先進的半導體技術。
     



    台積電的2nm製程將採用納米片(Nanosheet)電晶體結構,目前2研發進展順利,並將如期在2025年進入量產。 同時,2nm製程也發展出背面電軌(backside power rail)解決方案,此一設計最適合HPC相關應用,目標是在2025年下半年推出背面電軌供客戶採用,並於2026年量產。
     



    全球佈局進度更新:
     




    歐洲:在德國Dresden興建一座以汽車和工業應用為主的特色製程晶圓廠,並已獲得了合資夥伴、歐盟政府,以及德國聯邦政府、邦政府和市政府等各方支持此案的堅定 承諾。 該晶圓廠將採用22/28nm及12/16nm流程,計畫於2024年下半年開始興建,2027年底開始生產。





    美國:亞利桑州那廠正在進行第一期晶圓廠的廠房基礎設施、公共建設和設備安裝,目前取得了良好進展且情況正在改善。 到目前為止,已經聘用了近1,100名當地的台積員工,當中有許多人被安排來到台灣晶圓廠累積大量的「實戰」(hands-on)經驗,以進一步提升其技術技能,同時融入 公司的營運環境與文化。 亞利桑州那廠目標是在2025年上半年量產4nm過程(N4),並相信一旦此晶圓廠開始運營,將與台灣晶圓廠有相同水準的製造品質和可靠性。





    日本:正在興建一座特色製程技術的晶圓廠,採用12/16nm和 22/28nm製程技術。 到目前為止,台積電已經聘用了約800名當地員工。 該晶圓廠的設備已於本月開始移入,並依進度可望於2024年末進入量產。





    南京:近期獲得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BIS)展期豁免,得以在南京持續運營,目前正在申請「經認證終端用戶(Validated End-User, VEU)」授權, 並 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取得無限期豁免。







    從成本角度來看,海外晶圓廠的起始成本會高於台灣的晶圓廠有三個原因:晶圓廠規模較小、整體供應鏈的成本較高,以及與台灣成熟的半導體生態系相 比,海外的半導體生態系尚處於早期階段。
     



    台積電指出,公司責任是管理及最小化成本差距,以最大化股東回報,定價也將維持策略性以反映價值差異。 通過這些行動,將有能力吸收海外晶圓廠較高的成本,並且仍可達到長期毛利率53%以上,且可持續的股東權益回報率高於25%。
  • View More t.jpeg
    半導體

    張忠謀憂心:英特爾竟然兩度與拜登同台做國情咨文,利用地緣政治挑戰台積電地位

    2023-10-14

    2023年10月14日台積電復辦因疫情停止三年的運動會,創辦人張忠謀以「貴賓」身分參與。 不過,他上台致詞時強調:「我不是貴賓,一直是自己人!」他更在致詞中直接表示,全球化和自由貿易都沒了,現在最重要的是國家安全,而且會有別的國家 利用地緣政治的趨勢,對台積電形成相當大的挑戰!
     



    在早上運動會節目後,張忠謀與媒體記者進行一場深度對談,談台積電最大的挑戰者是誰?  從哪裡觀察到這位挑戰者在晶圓代工領域旺盛的企圖心? 對於全球各地狂建半導體晶圓廠的看法,以為未來20~30年台灣半導體優勢是否能維持。
     

    張忠謀口中晶圓代工領域的頭號競爭者就是英特爾。
     

    十年前,他曾經形容三星和英特爾是兩隻700磅的大猩猩; 如今,他再談全球晶圓代工競爭時,對三星早已是隻字不提。 現在的張忠謀眼裡最在意的只有英特爾。
     

    《問芯Voice》對張忠謀提問:您過去曾表示英特爾雖然很想做晶圓代工,但這家公司的企業DNA裡面是缺乏服務精神的,而服務客戶是Foundry的核心,為什麼現在您卻認為 英特爾的Foundry事業可能會影響台積電的地位? 是因為技術的追趕? 與美國政府的關係? 還是地緣政治的因素?
     

    張忠謀回應:很明顯的,美國政府和有些美國客戶開始顧慮到價格、成本的問題,加上英特爾受到美國政府高度重視。 他更是觀察到拜登和英特爾CEO基辛格之間不尋常的互動與好交情。
     

    他分析,英特爾的基辛格重新回到英特爾執掌CEO之後,受到美國政府的高度重視,2021年1月英特爾宣布基辛格上任,同年4月拜登對美國國會的國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報告上,基辛格也與會並宣揚高科技產業必須重回美國製造的理念,拜登也特別向現場的國會議員介紹英特爾CEO基辛格(Patrick Gelsinger),這是給英特爾很大的 面子。 隔年,2022年4月拜登的國情咨文報告中,又看到基辛格的參與出現。
     

    從基辛格連續兩年去參加拜登跟國會報告的舉動,可以看出在拜登政府眼中,美國重返製造的最佳model典範是英特爾。
     

    張忠謀直言,基辛格回到英特爾擔任CEO後,一直把台積電當成目標,表示非跟台積電競爭不可,而且英特爾持續增加研發投資且擴產的動作,也是走規模經濟:當你把東西越做越 多、規模越做越大,成本減低的機率越高。




    張忠謀講了一個小故事分析這個理論,他也透露這是台積電成功的秘密。
     

    他分享,50年前他還在德州儀器(TI)時,當時還在波士頓顧問BCG工作的貝恩Bill Bain在德儀有一個辦公室,他研究出經驗曲線(Experience Curve)模型理論,意即生產 規模越大、經驗值累積越多,降低成本的機會也會越大,當時德州儀器已經開始採用經驗曲線模型理論,這也是後來台積電的成功秘訣,不斷投資擴大營運規模和超前研發。 而張忠謀認為,現在的英特爾也正在用這個方式在追趕台積電。
     

    張忠謀表示,客戶那邊也釋出,如果有一家公司可以提供好的服務、好的良率、技術又能趕上、價格又好,客戶也會想要試試看,尤其是生產製造在美國, 更是符合現在美國客戶想要的趨勢。 但他也強調:認為這樣的情況不會發生,只是心理仍是有陰影存在。 言談之間流露出對台積電處境的關心與擔心,畢竟曾在美商工作長達30年的張忠謀,很清楚美國政府現在心裡在想什麼,以及是如何與英特爾連成一線。



    針對當前全球瘋建立半導體的趨勢仍是持續,台積電全球建廠計畫已經有美國、日本、德國三個生產基地啟動,張忠謀最看好哪一個國家做半導體最有機會?
     

    他的答案是日本,熊本廠位處的九州,包含整個日本都是土地、水電等資源充足,這是做半導體做必要的條件,加上日本的工作文化很好,日本做半導體是很適合的 。 他在50年前在德州儀器時也在日本設立了一個封測裝備廠,結果相當滿意。
     

    再者,張忠謀認為新加坡其實也是一個蓋晶圓廠很理想的地方,但就是地方小,因此水、土地的資源不夠。
     

    耐人尋味的是,他也提到中國大陸蓋晶圓廠的適合性,他頻頻點頭(示意非常合適),但最後把話止住:大陸就不說了。 推測他的意思是,台積電已經在上海松江、南京蓋多座晶圓廠,成效佳且也完成了擴產目標,但因為地緣政治因素,眼前的局勢與最初在南京想要大展身手的初衷 來看,難免有點出入,他心中應該也是頗感遺憾。 把話止住可能認為說了也改變不了什麼。
     

    談到美國半導體製造的環境,張忠謀表示,他在美國的半導體經驗是1955~1983年,他認為1955年~1972、1973年左右半導體製造環境和今天的台灣幾乎是一樣好,後來的美國雖然失去 蠻大一部分半導體製造,但整個產業已經升級到IC設計,不用投入很多資本,是個很高等的行業,賺很多錢,後來也孕育出英偉達、蘋果這些企業,微軟、Google也開始做晶片設計。
     

    談到台灣的半導體競爭力,他認為20~30年後,台灣的半導體製造環境不會像現在這麼有力,有兩個原因:一是與經濟發展的情況相關; 第二是,20年後的 台灣年輕人不可能像以前的工程師一樣,半夜12點工廠的設備出問題,還願意馬上衝回公司處理。
     

    他曾經對美國有人說到台灣半導體成功的秘訣是:不管多晚,只要台積電廠內的機台設備有什麼問題,工程師都會立刻回廠內修好才回家繼續睡覺,連他們太太對這樣的狀況 都沒意見,美國人紛紛感到不可思議。
     

    至於20~30年後誰的勢力會抬頭? 張忠謀幽默說,當時美國友人接著問了這個問題,你們(現場媒體)怎麼沒人問這題? 他回答,也許是印度、越南、非洲,who knows。
     

    以巴戰爭的情況也成為今天現場訪談的詢問點。 張忠謀表示,這對半導體供應鏈的影響與關聯性是很小的。
     

    現場有媒體問到:過往英特爾CEO三番兩次說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暗示客戶應該要考慮轉單到其他地方投單生產,但現在以色列陷入戰火,而英特爾在以色列有投資研發 中心和廠房,會給英特爾什麼提醒? 張忠謀笑言:我才會不給提醒呢! 他也補充,認為這事對英特爾的影響其實不大。
     

    另外,他透露,他本來有邀請英偉達的黃仁勳來參加台積電運動會,但這個時間點黃仁勳本來是要去以色列參加AI高峰會,因此無法參加。

     
  • View More intel.JPG
    半導體

    英特爾終止收購以色列高塔半導體,過剩的成熟製程產能不再是香餑餑

    2023-08-16

    英特爾宣布終止收購以色列高塔半導體 Tower Semiconductor,主要原因是未能取得中國監管機構的批准。 根據協議,英特爾將支付給Tower約3.53 億美元的分手費。
     



    英特爾在 2021 年 3 月宣布 IDM 2.0 經營策略後,遂於2022 年 2 月宣布以 54 億美元收購以色列Tower Semiconductor,快速取得晶圓代工業務的產能、經營知識與代工客戶。
     



    當時,英特爾預期能在12個月內完成該收購交易,但因為審批程序問題,該交易收購期限從2023年2月延長至2023年6月,後來再度延長至8月中旬。 由於一直拿不到中國監管機構的批准,英特爾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再次延長交易期限,或取消該收購交易。 最後英特爾了選擇後者。
     



    2021年英特爾宣布要回歸晶圓代工業務後,併購成為英特爾快速拉近與台積電距離的策略之一。 先是傳出有意收購格芯GlobalFoundries未成,之後又鎖定以色列的高塔半導體作為收購目標,雙方很快達成協議。
     



    當時英特爾的計畫是,在收購成功後可獲得高塔的四座晶圓廠(以色列6寸和8寸廠各一座+美國加州和德州的各一座8寸廠),以及高塔與日本松下合資位於 日本的三座晶圓廠(兩座8寸+一座12寸廠),快速協助英特爾補足成熟製程節點,讓英特爾的專業Foundry形象更鮮明。
     



    雖說這次併購終止原因是未能取得監管審核,然這一年多來半導體產業發生的變化,以及英特爾在晶圓代工上策略的不斷修正,或許也過了雙方情投意合的蜜月期。
     



    首先,整個半導體市場在疫情後需求極度疲軟,整個市場從缺芯之苦轉變成供給過剩,且消化庫存的時間拉很長,成熟過程產能不再是香餑餑。
     



    再者,英特爾的晶圓代工重心逐漸放在先進製程的研發進度上,且英特爾也宣布從2024年首季起,在會計報表上會將IFS(Intel Foundry Services)的財報獨立出來。
     



    業界認為IFS的財報獨立有兩個觀察點,第一是英特爾未來剝離IFS部門的機率上升。 第二,只要英特爾剝離IFS部門,晶片設計部門可以更遵從本心,屆時外包給台積電生產的比重會增加。

     



    另一個討論點是,英特爾要發展Foundry業務,主攻先進製程會比較有意義。
     



    日前,英特爾才與EDA/IP巨頭新思科技(Synopsys)宣布簽署協議,將技術建構模組納入英特爾先進代工服務,給Intel 3 和Intel 18A 先進製程使用,其中Intel 18A是基於新的電晶體架構 。 這次英特爾與新思的合作是IFA部門在先進流程策略上非常重要的一步,暗喻向台積電和三星下戰帖。
     



    不過,英特爾在先進製程部署上也是有不小挑戰。 2021年7月英特爾表示在IFS事業上已經有兩大客戶:高通和亞馬遜。
     

    但近日卻傳出高通可能終止高通Intel 20A的開發計畫。 英特爾的Intel 20A過程約莫與台積電3nm製程節點相當,更重要的是,英特爾的Intel 18A要採用RibbonFET架構PowerVia技術需要很良好的Intel 20A過程打好基礎。 意即,在Intel 20A流程上獲得一個代表性的大客戶與英特爾一同開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高通真的要喊停,這會比較麻煩。
     
  • View More 晶片.JPG
    半導體

    中芯國際:中國手機客戶陸續恢復下單,先砍先補、「整新機」需求是兩大主要原因

    2023-08-11



    中芯國際在2023年8月11日的投資人會議中表示,已經看到國內手機和消費性產品的庫存開始下降,客戶陸續恢復下單需求,一方面是中國客戶在2022年下旬率先砍單 ,現在優先回補庫存;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中國的「整新機」(Refurbished phone)市場帶來的急單需求。
     



    中芯2023年第二季產能利用率為78.3%,相較第一季利用率68.1%顯著回升。 針對第二季,12吋產能利用率相對飽滿,但8吋晶圓需求疲軟,12吋晶圓產能佔75%。 整體而言,8寸產能利用率低於12英寸,但仍優於業界平均。
     



    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趙海軍指出,眼前8吋晶圓廠遇到三個困難:智慧型手機下行導致PMIC需求減少和價格下滑; 模擬晶片遇到國際IDM大廠收回去自己生產,因此減少委內瑞拉 晶圓代工的比重; LCD驅動晶片需求減少。 他也表示,相信手機需求回升後,8吋晶圓代工產能利用率可以回到滿載。
     



    趙海軍也指出,中國和全世界都恢復常態化運行,但電子產品的需求低於預期,市場信心不足、手機和消費性產品創新面臨瓶頸,都使得整體需求不增反降,眼前行業下行已經觸 底,但仍是面臨需求成長缺乏動能,以及地緣政治等諸多挑戰。
     



    今年第二季,收入分類中,因國內外景氣週期有時間差,去庫存的節奏也不一,中國營收佔比達到80%,其他地區佔20%。 從應用端分類,手機、物聯網、消費性電子和其他等類別的營收佔比分別為27%、12%、27%、35%。
     



    趙海軍也指出,大環境需求未見明顯復甦,但從公司訂單來看,部分應用於國內手機和消費性產品的庫存已經開始下降,客戶逐步恢復下單需求,包括CIS、ISP、高壓驅動晶片、 MCU、工業控制、特殊記憶體晶片等,這也是公司第二季產能利用率提升10個百分點到78%的主要原因之一。
     



    針對中國手機客戶陸續恢復下單,中芯國際指出,歐美客戶砍單的節奏相較中國客戶慢了兩季度,中國客戶從2022年9月開始調整。 另一個解讀面向是,中國很多手機零件供應商是第二、三供應商,去年景氣修正之初率先被砍單,歐美供應商因為是第一供應商,或是簽有長約,比較晚 才面臨砍單狀況。
     



    手機市場近年出現的另一個趨勢是「整新機」、「翻新機」(Refurbished phone),也就是故障手機或是舊機在修復後,換上新電池、外殼再次出售,這趨勢在中國手機 市場最為明顯,估計一年的「整新機」市場規模來看一億台手機,也因此來自中國手機客戶有急單出現。
     



    展望第三季,中芯國際認為,中國IC設計公司的庫存持續下降,新產品備貨的動作已啟動,預計第三季出貨量將持續上升,即使面臨整體市場萎縮,公司能順勢擴大市佔 率,預計下半年營收會優於上半年。
     

    整體來看,目前看到中國一些大宗設計公司開始補倉新產品。 但整體市場復甦確實比想像中慢。
     



    展望2024年,中芯國際指出,手機、消費性電子領域需求伴隨宏觀經濟的復甦,不是一個產業可以掌握,復甦的時間會比較長,因此現在看來年會相對保守。
     



    中芯國際擴產計畫方面,目標是終點不變,但中間的擴產節奏會跟著顧客需求和市場調整。 另外,在整個經濟週期裡,發現顧客口味變化也很快,中芯也要配合做產能和設備的配置調整,客戶有許多迫切的需求。
     



    長期看,28nm和40nm需求量非常好,也是很好的經濟節點。 同時,第二季也看到55nm/65nm產能需求也不錯。
     

    8吋晶圓擴產今年大致完成,未來重點是12吋晶圓產能擴產,分別在天津、北京、臨港。
     



    中芯國際2023年第二季營收為15.6億美元,季增6.7%、年減18%,單季毛利率為20.3%。 單季淨利4.64億美元,季增73.8%、年減26.2%,單季每股獲利0.05元。
     



    中芯國際給出的第三季業績指引,營收與上季相比將成長3%~5%,毛利率介於18%至20%。
     



    中芯國際2023年第二季產能利用率為78.3%,相較第一季利用率68.1%顯著回升。 針對第二季,12吋產能利用率相對飽滿,但8吋晶圓需求疲軟,12吋晶圓產能佔75%。 整體而言,8寸產能利用率低於12英寸,但仍優於業界平均。
     



    2023年第二季,中芯國際晶圓出貨季增12%,但平均銷售單價ASP下降7%。 單季月產能為75.43萬片(8吋約當晶圓),相較第一季73.23萬片成長。
  • View More arm2.JPG
    安謀中國Arm China搶經營權事件

    安謀中國由新團隊全面接手,吳雄昂被「犧牲」的關鍵原因,與他最後僅剩的翻盤籌碼

    2022-05-09



    在經歷 4 月 29 日事前悄無聲息的「寧靜革命」後,Arm 與軟銀主導的新經營團隊已全面接管安謀中國。
     



    一如熟稔內情的業內人士所推敲的劇本走向:新團隊在取得安謀中國新公章和營業執照,並且更換安謀中國的法人代表後,如預期地“拿下”安謀中國的深圳總部。
     



    此時的吳雄昂正被困在封控疫情下的上海,對深圳總部發生的一切再著急,也是鞭長莫及。
     



    劉仁辰是安謀中國變更工商登記後的新法人代表,也是聯合執行長。 上週,就像是一切都按照寫好的劇本排演般,他以新團隊管理者的身份,直挺挺地走進了安謀中國的深圳總部辦公室,而深圳總部的安保團隊也「按照劇本」把 他攔了下來,最後是驚動了深圳警方出面解決,劉仁辰才得以順利進入辦公室,拍下一張與深圳辦公室的合影,象徵新團隊成功「接收」了安謀中國深圳總部。
     



    這是Arm、軟銀與吳雄昂僵持對峙長達 2 年以來,十分關鍵性的勝利。
     



    安謀中國在深圳、上海、北京、成都皆有辦公據點和研發團隊。 新團隊計劃召開一次全面性的員工大會,一方面要宣示新團隊的“主權”,二方面也藉此與員工溝通,安撫對於公司經營權劇烈震盪帶來的不安、擔憂與焦躁的情緒。
     



    上週五新團隊的線上員工大會得以順利招開,根據《金融時報》報道,是因為原本由吳雄昂控制的 IT 部門出現了一道破口,一名 IT 部門經理「提前倒戈」向安謀中國的新 管理層,讓劉仁辰的信件開始進入安謀中國員工的郵箱,新團隊也在劉仁辰的代表下,於週五召開了首次的員工大會。
     



    據了解,在這次的員工大會中,新任聯席執行長劉仁辰與陳恂連訣亮相,但在會議上,仍是排除了一些被認為是吳雄昂陣營的死忠跟隨者。
     



    根據對外說法,大概有 800 多名員工都出席了這次的線上員工大會,按照安謀中國的員工人數,出席率超過 90%,同時會上也宣布了部分新管理層的任命,包括新 的管理委員會,由部分現有的員工,以及傳出有老員工回歸來組成,確保安謀中國在過渡期間會正常運作和有序發展。
     



    上週,還在吳雄昂掌舵下的安謀中國提出了一封中國員工簽署的公開支持信,這種找員工背書支持的做法,安謀中國在兩年前就操作過。
     



    不過,這次並非所有的管理階層都願意出面為吳雄昂簽字背書,傳出有幾個管理層並未表態簽字,顯示這次新團隊直接變更工商登記的做法,確實是釜底抽薪,員工信心層面出現動搖 。
     



    以目前的發展來看,安謀中國已確定由 Arm 與軟銀所安排的新團隊接手。 吳雄昂還有沒有翻身的機會? 不高,但他手上仍是有幾張「小牌」可以打。
     



    首先,他應該會從法律戰下手,堅持這次公章和營業登記的變更程序有瑕疵,申請行政復議,估計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來獲得結果。 但如果這張牌仍是無法幫他翻身,他與安謀中國的關係可能會回歸到「小」股東的身份。
     



    當初是吳雄昂一手促成安謀中國這個合資公司的成立,在持股結構上,他也是花費一番心思,架構設計比一般合資公司複雜許多:Arm 持股 49% 股權、厚朴持股 36%, 另外 15% 表面上是投資公司,但實質上都是由吳雄昂控制。
     



    如果吳雄昂從法律層面無法再一次獲得翻身的機會,他將藉由手上的少數持股以一個反對者的角色存在於董事會? 或是與Arm談判取得一個合理的退出價格? 也是令人好奇。
     



    另一個問題是,新團隊在掌握新公章和營業執照後,自然會取得銀行帳戶資料。 一位業界主管對《問芯Voice》作出如下分析:得銀行帳戶者得天下,誰控制了薪水,誰就控制全局,有了新的公章和營業執照,下一步就是變更銀行帳戶和所有權, 之後員工自然歸順,廠商自然相挺。
     



    安謀中國新經營團隊對《問芯Voice》表示,「隨著新管理層的正式任職和接管,董事會和公司前 CEO 之間長達兩年的分歧畫上了句點。」為安謀中國的 經營權風波結束正式定調。 據了解,安謀中國的新團隊員工會議上,劉仁辰強調了四大重點:
     



    第一,安謀科技的獨立性不變。 這次公司法人代表和 CEO 的變更,不是任何外方股東單方面的行為,所謂’某些外方股東收回合資公司’的言論是子虛烏有;
     



    第二,領導階層的變更並不影響安謀科技作為中方投資人持有多數股權的獨立公司的定位與發展,未來將持續維持獨立發展;
     



    第三,安謀科技對員工的承諾不變。 公司董事會承諾,員工持股計畫(ESOP)在新管理層帶領下,公司順利過渡、營運恢復常態後,將立即推行 ESOP 並向現有安謀科技員工發放選擇權;
     



    第四,安謀科技組織架構的架構不變,沒有任何所謂強制裁員的計畫。
     



    吳雄昂被犧牲的關鍵
     



    事實上,這次罷免吳雄昂的戲碼,已經是第二次發生。 2020 年 6 月 Arm 與厚朴投資聯手在董事會中以個人利益衝突為由,罷免吳董事長兼執行長的職務,並任命了兩位執行長。 最後被吳以該董事會召開程序有瑕疵的理由,否決了該董事會的決議,並且走法律途徑進行訴訟。
     



    在接下來兩年裡,掌握公章和營業執照的吳雄昂實質掌握安謀中國。 但關於他發起的經營權保衛戰的訴訟官司仍是在進行中,一直未有最後判決下來。
     



    這個時間點該有個了斷,一方面是 Arm 計畫在 2023 年 IPO; 另一個重點是中美長年之間的分歧非但沒有找到共識,反而矛盾越來越深。
     



    業界有一個說是,等到 Arm 正式在美國 IPO 之後,所有的技術和專利的監管會越來越嚴格,這點對中國客戶有可能會增加風險。
     



    但也另一種觀點認為,近期信創產業為主旋律,國產化 CPU 不但是重點且更是要高度依賴 Arm 架構的全力支援,不容許有一點點差池。 同時,也要確保 Arm 方面不會洩漏任何中國 CPU 客戶的技術資訊。
     



    因此,與英美 Arm 陣營坐下來談和解與好的條件,可以解讀為如何把彼此權利保護好,更可以直白的說是為了把彼此的利益劃分清楚。 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也是官方在此次安謀中國經營權之爭下,作出「抉擇」的考量。
     



    另外,明年 Arm 上市的潛在估值高達 600 億美元,在這個利益龐大的局裡,更加速 Arm 與軟銀聯手找出關鍵人物,且說服其做出「正確」的選擇,提出了放棄吳雄昂的誘因 ,且明確拿出誘餌。
     



    上述種種因素,或許是在這個僵持了兩年的「局」裡,最後決定並導致了吳雄昂被犧牲的原因。
  • View More arm.JPG
    安謀中國Arm China搶經營權事件

    Arm搞了兩年換不掉吳雄昂,孫正義如何雷霆換將? 吳又將如何反擊?

    2022-04-29

     

    科技史上最強宮鬥劇- Arm 與 Arm China 長達兩年的經營權大戰來到關鍵轉折! 安謀中國(Arm China)29 日宣布其董事會依據法律一致決議聘任劉仁辰與陳聶擔任安謀中國聯席首席執行官,並依法完成工商登記,換掉吳雄昂; 對此安謀中國指出,深圳市場監督 管理局受理的工商變更登記程序有重大瑕疵,將採取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整件事情看似回到兩年前的爭端:安謀中國董事長兼執行長吳雄昂兩年前就以 7 比 1 的票數在董事會中撤換,但他至今仍是帶領著安謀中國 。 這次劇情的發展更為激烈,因為軟銀與 Arm 使出雷霆手段,直接從安謀中國的法定代表人工商登記下手。



    由於變更工商登記需要吳雄昂手上的公章,究竟安謀中國這次是如何完成工商變更的?  



    《問心Voice》接獲爆料指出,這次安謀中國進行工商變更撤換法定代表人是深圳方面的直接指導,因此並不需要公章,傳出是與吳雄昂在某些想法上並不一致,促成這 事件的發生。



    整件事的關鍵又要回到「公章」。 2020 年經營權爆發之初,Arm 單方面宣布合資公司的吳雄昂被撤換,但因為吳掌握安謀中國的公章,因為始終掌握公司經營權,中國企業管理獨有的公章制度也因此獲得全球關注。



    依照正常程序,可以申請變更原本公章,換一個新的。 需先向公安局報備申請遺失或是損壞,更須提供營業執照等相關資料。 但關鍵是,這些相關文件都在吳雄昂手上,這也是過去兩年換不掉他的死循環。 當然,另一個簡單粗暴的方式當然是直接偽造一個公章,不過 Arm 與軟銀都是國際級企業,相信是不會這樣做的。



    這次 Arm 與軟銀聯手順利完成安謀中國的工商變更登記且更換法定代表人,是透過合法程序把安謀中國的公章換了,重新刻一個?  還是如另有隱情造成此事如今發展?



    安謀中國反駁:本公司有充分理由相信,深圳市場監督管理局受理的工商變更登記程序存在“重大瑕疵”,將採取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究竟,這次 Arm 與軟銀是如何完成這次的工商變更這一步驟? 而安謀中國口中的工商變更登記程序存在“重大瑕疵”,是如何成形的? 又或著是,如爆料所言,另有導火線使得根本不用換公章,就讓整個工商變更的程序完成?



    在此之前,曾經有外媒指稱,軟銀和厚朴(安謀中國投資人)已經向監管機構申請補辦新的公司印章,並出示了 Arm 和軟銀 CEO 孫正義簽署的支持信,希望獲得監管部門 支持。



    Arm 在變更工商登記後,為安謀中國安排的新的聯席執行官分別為劉仁辰與陳恂。 劉仁辰的背景是政府顧問、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in Shenzhen) 副院長; 陳恂是願景基金 (Vision Fund) 管理合夥人、負責軟銀與中國官員談判,這樣的聯席首席執行 官安排也相當巧妙。



    Arm 任命的安謀中國新領導者未來要如何和平接手,並領導現有的安謀中國團隊,是一個很大問題。 業界人士表示,估計新團隊不一定進得了安謀中國的企業大門,因為這樣的情節兩年前就發生過,Arm 的人進不了安謀中國的辦公室,且雙方各自有保安護駕。



    業界也認為,吳雄昂也會試圖反擊,一方面看他手上還有多少籌碼,二方面是否可以找到更高層的領導支持他,或是訴諸法院來證明深圳這次的工商變更程序有具體瑕疵 。



    科技史上最強宮鬥劇,

    橫跨英、美、日、中



    縱橫科技產業數十年,若要論科技產業近十年來最離奇的宮斗大戲,Arm China 排第二,還真的想不出第一名是誰,其版圖橫跨英國、美國、中國、 日本,連配角都是英偉達這種天王等級的。



    英偉達 2020 年宣布收購 Arm,安謀中國的經營權懸而未決成為併購的一大絆腳石。 最後收購案告吹,Arm 重新走回獨立 IPO 之路,更迫使 Arm 以更積極或說是更激烈的手段,來解決安謀中國的經營權之爭。



    這次不是英國或美國的 Arm 在背後操盤,而是孫正義以軟銀的名義直接動手。 因此,吳雄昂很氣憤形容:“這是在潑我個人髒水。”他更強調,“資本不能凌駕於中國法律之上。”



    從各種情勢來看,孫正義可能成為吳雄昂長達兩年闖關賽的終極大魔王。 但這一關,遲早是要來的!
  • View More arm1.jpeg
    安謀中國Arm China搶經營權事件

    安謀中國經營權「鬧雙胞」! Arm提供全新營業執照與公章,安謀中國:違法! 那是騙來的

    2022-04-30



    繼昨天 Arm 與軟銀突襲,成功變更安謀中國的工商登記與法人代表,此出宮鬥劇又有新篇章。 不但安謀中國的經營權正式鬧雙胞,安謀中國昨日在官方《安謀科技》公眾號上刊登一封 Arm 中國管理層和 430 名員工聯名簽署的團隊公開信支持吳雄昂的文章不但消失,且 暫時找不到中國《安謀科技》的官方公眾號。
     



    Arm 在昨日晚間正式亮出安謀中國的全新營業執照與公章,並提出以下聲明:「安謀科技(中國)已合法取得新的營業執照與公章。即刻起,於 2018 年 5 月 23 日頒發 本公司的營業執照和印章不再具有任何約束本公司的法律效力,任何使用該等已經廢止的營業執照和 (或) 印章的行為都是違反公司意願的,將構成對公司權利的侵害。 本公司保留對此類行為追究法律責任的一切權利。”
     



    安謀中國立刻反擊 Arm 與軟銀陣營,並聲明:」近日公司發現有人冒用我公司名義,向工商登記主管機關提交虛假材料,騙取公司營業執照並刻製公司印章。本公司正在依法申請工商登記 主管機關撤銷該等行為,並將追究該等行為人的違法行為。在此提請各相關機構和主體,注意防範該等違法行為,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事情發展至此,安謀中國的經營權正式“鬧雙胞”,接下來可能會走向法律攻防戰。
     



    Arm 與軟銀陣營在昨日閃電完成安謀中國的工商變更登記,並把法人代表人從原本的吳雄昂換成劉仁辰後表示,“安謀中國主要股東宣佈公司的治理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Arm 與軟銀陣營作出以下宣言:
     



    「Arm 公司、厚朴資本與軟銀集團,作為持有安謀中國多數股權的直接或間接股東,宣布經過安謀中國董事會一致決議,公司一直以來的公司治理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
     



    Arm 與軟銀強調在完全符合中國法律的前提下,安謀中國董事會任命劉仁辰博士與陳恂博士擔任公司的聯合執行長。 劉博士已經被深圳當地政府部門接受並合法註冊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與總經理。 該等任命現已生效。
     



    未來,Arm 仍將致力於服務中國市場,維持安謀中國作為一家多數股權由中國投資者持有的公司獨立運營,支持 Arm 在中國的生態夥伴取得成功。
     



    Arm 與安謀中國之間的戰略合作、IP 授權協議以及商業模式將維持不變。 安謀中國仍將是 Arm 向中國公司提供IP授權的獨家商業分銷管道。 安謀中國也將繼續開發自己的IP。 在新任管理階層的領導下,安謀中國將致力於打造客戶至上的企業文化,為客戶提供公正、公平、一視同仁的服務。
     



    劉博士與陳博士在工程技術、投資、以及管理公司都有豐富的經驗。 劉博士與中國的科技業有著深厚的聯繫,曾擔任多家研發投資機構的總經理或投資委員會成員,有豐富的管理經驗。 劉博士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並在牛津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
     



    陳博士目前擔任軟銀投資顧問公司(Softbank Investment Advisers,軟銀願景基金的管理公司)管理合夥人兼中國區主管,以及 Applied Materials 獨立董事。 加入軟銀前,陳博士曾擔任 Brion Technologies(一家被ASML收購的高效能運算公司)執行長和共同創辦人,以及翼方健數(一家隱私計算及數據技術新創公司)董事長和聯合創辦人 。 陳博士擁有北京大學物理學背景和史丹佛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
     



    Arm與軟銀積極出招
     



    Arm 被英偉達收購未果後,為了要完成 2023 年上市目標,加快速解決與安謀中國之間的經營權糾紛,採取全新戰術:



    第一步:Arm 決定將安謀中國的股份轉讓給第三方公司,一方面免於安謀中國財報難以審核的僵局,二方面也讓安謀中國的經營權問題不會成為 Arm 上市路上的絆腳石 。
     



    第二步:突襲安謀中國,火速宣布完成安謀中國的工商變更登記,撤換原有的法定代表人。
     



    現在,安謀中國指責這個變更工商登記的程序是以「冒用安謀中國的公司名義」、「假材料騙取的」。 這兩項指控都非同小可,觸及違法行為,且安謀中國的反擊方式是“申請撤銷該工商變更”,並“追究違法責任”。
     



    接下來要打的是法律戰。 不過,這兩年來,Arm 與安謀中國之間的官司還算少嗎? 再打下去幾乎是不太可能和平且雙贏收場。
     



    除了打法律戰之外,Arm 與軟銀、安謀中國與吳雄昂的對決更要比手腕,比彼此背後的靠山、有力人士,到底誰的支持者最後比較夠力。
  • View More 111.JPG
    半導體

    一家法國晶片公司模擬人眼,要讓手機、AR/VR領域再展新玩法

    2023-07-17




    起初,這個十分新穎的技術幫助了視網膜受損的全盲患者恢復視力。


    這項技術是“基於事件視覺感測器(Event-based Vision Sensor; EVS)”,因為可模擬人眼視網膜運作,也被稱為是有別於傳統感測器的“矽”視網膜。 這項技術成功幫助了視網膜受損的視障者恢復視力,也是Prophesee於2014年在巴黎成立的靈感來源。


     

    Prophesee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經理楊雪飛對《問芯Voice》表示,最早是Prophesee歐盟做一個幫助盲人復明的項目,技術來自仿生學,在人的眼睛裡面有機理,視網膜上面有視錐細胞 和視桿細胞,視錐細胞負責捕捉色彩,視桿細胞負責捕捉光亮度的變化。 如果把RGB感測器比喻成視錐細胞,Prophesee的感測器就是視桿細胞的機制。
     

    盲人是有很多種不同的起因的,有一種是因為視桿細胞受損造成的視覺上面的障礙,當時歐盟有一個大項目是把EVS感測器作為數據的採集部分,相當於視桿細胞的採集, 然後後面會有傳輸部分、演算法部分和人機連接的部分。
     

    「基於事件視覺感測器EVS」技術的本質在開發模擬人眼的人工模型,可模擬人眼視網膜運作原理,Prophesee將EVS技術在醫療領域實現可行性後,現在積極拓展到工業和消費性電子領域。
     

    2023年初,Prophesee宣布與手機處理器龍頭高通達成深度合作,在驍龍平台上整合EVS技術感測器,是該技術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楊雪飛指出,EVS技術用在手機並不是想取代現有的拍照方式,而是藉由這項技術來提升現在的拍照效果。 從前年開始,EVS技術就在手機市場找到了一個非常明確的應用目標,也就是去模糊(deblur)的應用場景。
     

    Blur指的是拍照時會出現的模糊的狀態,尤其是手機拍照時,大多數的應用場景都不是風和日麗的戶外場景,很多情況下是在光線不太充足的室內場景。 光線暗的場景通常會增加曝光時間,但是增加曝光時間後,任何的動作都會在曝光時間當中產生模糊,這是手機拍照很常見的問題。
     

    因此,手機廠商就想到了運用EVS技術去做相應的去模糊(deblur)的演算法,從而得到非常清晰的照片,給了EVS技術切入手機市場很好的機會。
     

    Prophesee在偌大的手機市場邁開一大步,目前與不只一家廠商簽訂了相應的合作規劃,預計今年將有採用Prophesee的EVS技術的新款手機發表。


     



    楊雪飛對《問芯Voice》表示:「一個技術從問世到成熟商用落地,至少需要十年時間。」成立將近十年的Prophesee在這個時間點攜手高通,所撞出的火花對EVS技術朝消費性 電子領域發展很重要。
     

    他解釋,以視覺技術為例,在CMOS出現以前,所有的產品當中使用的都是電荷耦合元件感測器(CCD sensor),CMOS取代CCD的過程花了10多年的時間。 CMOS雖然有成本低的優勢,但是畫質差,所以它花了很長一段時間,讓半導體製程逐漸達到了市場所需的水準,才進入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目前是科技快速巨變的時代,從年初的ChatGPT第一次出現後,AI發展的速度就超越了人們的想像。 AI要如何幫助手機拍照得到更好的效果? Prophesee的策略夥伴之一高通很早就想到這個趨勢,讓AI能夠在它的硬體平台上面得到非常好的應用,高通已經在平台上為AI準備了相應的硬體基礎,所缺少的是如何用 軟體的應用去把它的硬體資源利用起來。
     

    因此,當Prophesee和手機廠商合作之後,高通非常好的融入了進來,和Prophesee成為了策略夥伴。
     

    去年高通開了兩場驍龍峰會,一場在夏威夷,一場在中國。 在高峰會上,高通都有專門在台上介紹了和Prophesee之間的合作,因為我們Prophesee的deblur本身就是一種透過AI的方法或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方法去改善畫質,彼此的策略很 快的匹配在一起。
     

    物聯網市場
     

    除了手機市場,物聯網也是EVS技術非常重要的市場,例如Prophesee提出一款監控老人跌倒並提供警報的解決方案,就是因應不少在疫情防控期間出現過的老人因為身體原因跌倒的案例。
     

    楊雪飛指出,隨著社會老化嚴重,現在很多年輕人和老人不住在一起的,也不在一個城市,能夠即時了解到老人有沒有發生特殊情況是很重要的。 同時,考慮到安裝監視器有隱私問題,尤其在浴室這樣好發老人跌到的場所中,也不太可能安裝一個攝影機來監控,EVS技術是非常適合的解決方案。
     

    首先,EVS技術沒有隱私問題,因為它不會拍攝影像,它只有物體的邊緣(輪廓)資訊。
     

    第二,EVS技術可以用AI技術在本地直接在本地的設備上做相應的AI演算法運算,來判斷這個老人現在是不是跌倒了或是出現了異常的狀況,不需要透過雲端服務。 然後再透過手機或平板電腦向子女親人重複推送,告訴他們有可能出現了緊急狀況。
     

    這一整套系統都可以在端這邊直接運行,不需要依賴雲端,可降低用戶的成本,因為雲端服務是每個月都要付費的。 再者,對外輸出沒有任何影像,只是一個預警訊號,可以極大的保護了隱私。
     



    以中長期的應用角度,AR/VR市場會是接下來一個非常爆炸性的賽道,同時也適合EVS技術發揮。
     

    楊雪飛表示,AR/VR賽道當中有很多應用是可以利用EVS技術來提升效果的。 一個比較熱門的是眼球追踪,因為在 AR/VR設備當中,需要知道人眼關注的方向,從而去調整改變它的顯示。 然如果AR/VR的顯示器一直顯示高清4k或至少是 HD高清的顯示,功耗會非常的大。
     

    對AR/VR設備而言,要如何延長它的續航時間是關鍵核心之一。 所以從顯示的層面,它最好只在你眼睛關注的那一小部分區域做清晰顯示,其他的區域可以略作模糊,如此一來可以降低它的功耗。 要實現上述效果,就要做很好的眼球追踪,讓這些AR/VR設備知道你眼球關注的方向。
     

    人的眼睛的轉動速度是非常快的,對相機的速度有很高的要求,如果用傳統的 RGB感應器,拍影片是每秒24幀到30幀。 Meta有相關的論文說要防止暈眩感,讓消費者有更好的使用體驗,攝影機大概要達到每秒200多張的速度。 從每秒20幾幀到200多幀,10倍的速度,相機的耗電量就變得非常大。
     

    這時候,由於EVS技術能夠有效率地捕捉動態影像,以及它輸出的資料不是全幀輸出,只選擇那個事件輸出,就能夠大幅減少資料量。
     

    打個比方,如果一張桌子是我的視線範圍,也就是全場景,如果在桌上面什麼都沒動,EVS感測器不會輸出任何數據,但如果眼球動一下的話,只輸出眼球的邊緣資訊。 這個資料量相對於傳統的感測器來說,有可能不只是幾十分之一,甚至有可能幾百分之一,相對地功耗也降低了,後端的運算難度也降低了。
     

    另一個情況是,許多用過VR玩遊戲或看影片的人都會有頭暈的狀況。 Meta曾經分析並指出了四個造成暈眩的原因,其中有兩個原因都是可以藉由EVS技術而獲得很好地解決,一是幀率不夠,也就是速度不夠,現在只有二十幾幀 ,Meta認為要200幀左右才能夠比較好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個是延時,延遲不單是收集資料的速度,還有後端運算的速度,就是整體的延遲。 延時越長代表我眼睛移過來了,影像還沒有變化,要過一段時間再移過來,這也是造成暈眩的重要原因。
     

    針對這種情況,EVS的優點在於,第一它沒有幀率,因此擷取資料的速度極快;第二是資料量小,這樣不僅降低功耗,資料傳輸的速度也更快了,而且節省算 力,運算速度也更快了,可以大幅提升使用者體驗。
     

    楊雪飛表示,這在方面,Meta一直是Prophesee非常好的合作夥伴,Meta在公開發布的論文裡面就有大量關於EVS應用在眼球追踪上面的論述,以及提到使用了Prophesee產品做的一些驗證工作。


     

    採用40/28nm製程,與SONY合作生產
     

    Prophesee的EVS感測器目前在索尼Sony位於日本的九州工廠生產,採用40nm製程,目前也正在規劃28nm或22nm製程的技術。 索尼本身也是Prophesee的股東之一,雙方在2015年開始合作量產第一代感測器,2017年第二代,2019年合作第三代,到了2021年雙方合作第四代感測器時,索尼已經成為股東 兼合作夥伴。
     

    針對EVS感測器的製程技術,楊雪飛解釋,影像感測器不像傳統CPU,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影響因素,不是電,而是光。 因為它要把光轉化為電,不是一個純電的運算。 現今的儲存技術可能需要5nm、4nm的過程,因為我可以放更多的容量進去,但對於影像感測器來說,如果把它做得很小,進光量就會太小。 這就是為什麼專業照相機要這麼大,光越少拍出來的效果越差。
     

    當在做手機上的感應器的時候,其實要想辦法去做一個權衡。 專業相機都是用非常大的感應器,但是手機沒有辦法接受這麼大的感應器,所以手機需要在畫質和尺寸上面最後要做一個權衡,然後才得到我們現在使用的產品。
     

    因此影像感測器不會一味去追求半導體最先進的過程,沒有這個必要,而是要同時考慮到光的接受度和電訊號,因此現在的22nm、28nm已經非常夠用。

    Prophesee也對《問芯Voice》完整地解釋了「基於事件視覺感測器(Event-based Vision Sensor; EVS)」的技術原理和發展歷程。 除了上述提到的醫療領域,EVS技術更早之前其實是應用在工業領域。
     

    該技術有幾個特點:
     


    第一是速度非常的快,它沒有幀的概念;
     
    第二是它受光源的影響小,所以動態幅度範圍非常的大。 這些特點可以很好的適用於機器視覺,因為機器視覺本身也不是給人看的。
     


    我們常說的傳統的視覺領域,首先是滿足人眼的要求,不管最早是畫畫、拍照、拍電影視頻,其實都是去取悅人的眼睛。 直到後來逐步的發展到了工業自動化的階段,漸漸發現視覺不單是為人服務,也為機器服務。
     

    人是感知色彩的,色彩很重要,所以過去RGB感測器是傳統視覺的主流感測器。 但是當進入機器視覺了之後,那就不完全是要透過視覺的色彩去判斷東西,很多邊緣的人工智慧運算法就應運而生。
     

    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色彩不再是機器做判斷的核心要素的話, EVS就會成為一個非常好的替代對象。 因為EVS提供的就是一個快速的邊緣的信息,而且是一個運動的信息,數據會更有效率化,性能也會更有效率化。
     

    機器視覺的處理單元是類似CPU、GPU這樣高速運轉的設備,餵給它東西的速度變快了,時間上更密集,它能得到的結果也更有效率。 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搭配。
     

    Prophesee本身就是一家法國公司,歐洲和日本的工業化比較早,因此這樣的技術會有一些工業化市場的應用。
     

    手機對EVS技術而言,會帶來非常不一樣的狀況。 有別於工業領域的量少但價高,手機屬於消費性的產品,數量大且需要很親民的價格,這是兩個特質非常不一樣的市場。
     

    楊雪飛表示,半導體技術的未來相信主要還是在消費類的不同應用上面,所以進入到手機市場,對Prophesee的整個業務會是一個新的台階,從工業領域開始進入到消費領域,是一個非常大的 市場面擴展。
  • View More RISCV.JPG
    半導體

    RISC-V正宗傳人來了! 2025年相關晶片挑戰800億顆,SiFive要做領航者

    2023-07-07



    RISC-V不只是中國晶片領域的新風口,在全球也刮起一陣RISC-V炫風。 AMD與蘋果傳奇架構工程師Jim Keller在經歷了Alpha、x86、Arm等架構開發,最後決定押寶RISC-V架構AI晶片; 與Arm有長年合作關係的高通因商業利益雙方走到對簿公堂,日前高通 更是暗喻Arm是過時的“傳統架構”,具備無用功能且無法滿足設計需求。






    看似一夜之間RISC-V成為全球晶片架構新寵。 其實,RISC-V最正宗最正統的傳人Krste Asanović,日前才帶著他創辦的公司SiFive,完成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城的「2023 SiFive RISC-V中國技術論壇」。 三年前的2019年12月,RISC-V會員數總約435個,三年後的今天會員數已經達到快4000個會員,成長將近十倍。
     

    Krste Asanović是RISC-V的發明者,也是SiFive共同創辦人兼首席架構師,目前SiFive在全球有超過600名員工、100多位客戶、設計案超過350個。 前十大半導體公司中,已有八家採用SiFive的RISC-V核心技術,並達成核心出貨量超過數十億顆的績效。



    SiFive企業行銷與業務開發資深副總剛至堅表示,「RISC-V的未來沒有限制,什麼市場都可以做,如果看5年、10年、15年,全部東西都可以變成RISC-V。 」
     

    目前全球晶片市場是x86和Arm架構的處理器,前者在PC及伺服器市場獨大,手機時代則是Arm的天下。 進入汽車、AI等新時代,x86和Arm架構各自缺點明顯,加上近年來頻頻有技術禁令的風險,RISC-V架構開放、靈活、模組化等特點,成了汽車、物聯網、AI領域的 最佳的選擇。
     

    Krste Asanović表示,RISC-V與x86、Arm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不受任何一家企業主導。 使用RISC-V架構的晶片設計企業擁有更獨立的主導權。 遇到一個新機會市場如汽車、AI等,全部軟體都需要改時,要在不同架構中做選擇,很適合採用RISC-V。
     

    前陣子許多外企參加完上海車展後,感受到這三年國內公司做出來的車比大家想像當中更快,歐洲、美國的車廠感受到巨大壓力。 以前那些車企動作很慢的,跑EV也很慢,5~7年才有更新,但是中國市場每年都要換,東西做得比較快。
     

    SiFive帶著RISC-V進入汽車領域具備許多優勢,因為汽車產業需要滿足許多標準,SiFive是全球性公司,在中國、日本、歐洲、美國都有客戶,產品已經被全世界接受,國內客戶看到 也會有信心。
     

    不過,目前RISC-V晶片的應用領主要還是集中在低算力MCU和物聯網。 SiFive作為RISC-V的領導廠商,如果將RISC-V的潛力從中低端MCU和IoT市場,逐漸引導至汽車等高性能應用中,目前SiFive的RISC-V處理器至今已經涵蓋AI、車用電子 、資料中心、行動運算與消費性電子中。



     



    SiFive的處理器核心IP產品組合是基於RISC-V指令集提供四大系列的處理器產品,適合各種應用情境的需求:
     

    SiFive Essential:提供涵蓋廣泛的處理器方案,用戶可選用貨架上的各系列標準處理器IP,也可以透過使用SiFive專屬的Core Designer工具來進行對處理器的各種配置與構建,實現各種定制 化的處理器核。
     

    SiFive Performance:此系列是針對提供較高效能、又具備面積最佳化的應用程式等級的高效能處理器IP。 此系列RISC-V應用處理器適用於穿戴式裝置、智慧家庭、行動裝置、網路裝置等各種應用。
     

    SiFive Inteligence:此系列在處理器設計上,採用最新的軟體優先設計方法,具備高效能的向量運算,滿足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等領域各種應用的需求。
     

    SiFive Automotive:此系列處理器IP是為高效能、高能源效率、與系統安全等電子產品架構的需求而設計。 設計可涵蓋車用資訊娛樂、電子座艙、網路通連、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與電子產品等各種應用情境。
     

    RISC-V賽道聚集全球科技好手,根據RISC-V基金會統計,截止去年7月,RISC-V架構晶片出貨量已突破100億顆,預計2025年RISC-V架構晶片更有望突破800億顆。 SiFive是RISC-V架構的領航者,協助中國客戶、市場與生態圈,讓RISC-V加快普及速度。
  • View More 長江存儲.JPG
    半導體

    長江存儲董事長陳南翔:依法合規買的設備若無法發揮效益,“回購”是公平“選項”

    長江儲存董事長陳南翔指出,過去50年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全球化的合作功不可沒,展望2030年全球半導體產業規模將達一兆美元,但現在面臨地緣政治和國家安全帶來的強大不 確定性,未來是否還能達到此目標預期,是有問號的。
     

    再者,他也在演講結尾呼籲:請建設誠信和公平原則,假設長江存儲依法合規買的設備拿不到或是無法使用,可以設一個時間內,把設備在新的條件下回購, 這樣才公平。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說:“全球化已死”,有人說這是“再全球化”。 陳南翔表示,他個人同意張忠謀的說法,全球化確實死了。
     

    不過,陳南翔也針對「再全球化」的觀點,做了一些思考與分享,他用三個緯度來判斷「再全球化」:當企業在進行中長期發展規劃時,是否具備足夠的系統性、 一致性,以及持續性,這是衡量「在全球化」是否能達成的重要指標。



    他分享,過去,促進產業繁榮的全球化離不開和諧五要素:市場與競爭、創新與技術標準、供應鏈、人才流動、資源分配。
     

    這當中,要特別說明一個點是,過去半導體的全球化主要驅動力是市場化和商業化思維,創造出全球化+在地化優勢,帶來商業最大化。 但在地緣政治思考、國家安全思考下,去風險化、抑制他人發展等,都把過去和諧的要素都打破。



    陳南翔指出,全球化市場對促進產業發展很重要,全球化的創新和標準像是60年代IBM發明DRAM,發揚光大是在韓國,這些發明和創新不屬於任何一個企業或國家,而是任何一個企業或 國家對全球產業鏈價值的貢獻。
     

    手機是全球全球化、標準化最極致的展現。 他分享,15年前出差去日本要配另一支專門手機,去其他國家充電器也要另外帶,現在手機已經是全球標準了,給全球消費者最大的效率和便利性。



    全球化供應鏈直接參與者有25個國家,間接參與23個國家,相當接近50個國家參與全球化體系,形成「我當中有你,你中有我」。
     

    針對全球人才流動中,許多國家推出許多限制措施,防止自己產業人才流失。 另外,在全球化的資源配置方面,中國在高品質發展下,大量外企在中國設廠,以及中國企業到海外作收購佈局,也是全球化資源配置。



    只是,這幾年全球化資源配置也被打亂。 疫情後,美國資源配置增加了新加波、馬來西亞、印度、越南等,這些國家都不是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重鎮,這當中反應了對當今半導體產業的國家安全思考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