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
台積電當年12寸廠選址南京「秘辛」公開! 中國五大城市競逐
連于慧 2025.9.3
美國商務部通知台積電將終止南京廠的「驗證最終用戶」(VEU)資格,時間將是從2025年12月31日起,台積電的南京12寸廠就不再有採購半導體材料設備的出口管制豁免權,與美國政府先前撤銷三星、SK海力士在中國工廠的VEU資格一樣。
其實南京廠對台積電整體營運產能而言,比重非常很小,未來設備不能升級影響相當有限。只是在全球佈局的意義上,南京廠沒有了美國政府的VEU出口許可豁免權之後,身份和存在都顯得尷尬了些。
現在的台積電全球佈局足跡之廣,遍及美、歐、日等國,最先進的製程有台灣和美國兩大基地,成熟製程則有台灣、日本、德國(中國松江廠就做一些非常成熟的製程和產品),反觀現在南京廠的存在,變得有點進退兩難。台積電在2015年決定在南京設立12寸廠時,沒人可以預料得到十年後的今天,地緣政治、美中雙方的關係會變得如此動盪。
趁此機會,可以聊聊台積電當年在中國選址設立12寸晶圓廠的秘辛。其實當年台積電內部在評估12寸晶圓廠的地點時,選了5個地點,分別為:北京、上海、深圳、南京、重慶。
北京:生活成本太高了! 意思就是除了貴,沒毛病!
上海:以晶圓廠好管理的角度,照理說8寸廠設立在上海松江,12寸廠設立在上海是最理所當然的。 但後來沒有選上海有幾個原因,一是內部考慮到如果12寸廠也設在上海,長期而言反而會搶到8寸廠的人,在這點上,一加一並不會等於或大於二。
第二點可能更關鍵,台積電松江8寸廠是2003年到上海設立的,等到2014、2015年台積電評估要設12寸晶圓廠時,上海的身份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語。據上海當地的供應鏈透露,上海的想法也「升級」了(但聽起來比較像是個別官員的想法),希望能不要再走製造業,想做點產業升級的事,所以可能當時給台積電的條件沒有太積極。
2000年之後中國互聯網的興起,上海其實錯過了第一批互聯網的時代,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分別落戶在北京、杭州、深圳。不過,這應該也不完全是政策之故,上海喜歡講「腔調」,偏愛金融這種高、大、上的行業,互聯網行業起步時屬性比較「偏門」,在上海算是不受待見。扯遠了,拉回來講台積電,雖然有一說是上海部分官員的想法是考慮到上海已經有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這些重要的晶圓廠,不想再多投資製造業了,所以沒有給出比其他競爭城市更好的條件。但也另有一說是台積電確定落腳南京後,有官員因此被檢討。
深圳:房價太高,這牽涉到留才、找人都不容易,但最重要的是深圳沒有半導體生態鏈和產業鏈,台積電沒有在深圳設立12寸晶圓廠的合理性。
重慶:優點是生活成本不高,但缺點是地理位置不對,距離沿海太遠了,考慮到材料等物資的支援,12寸廠的選址,在地理位置上還是要離上海近一點才行。台積電當時會把重慶列入考慮,其實是因為當時的重慶市長是黃奇帆。黃是早年上海市經濟改革的關鍵官員,也非常懂半導體,有時甚至比他的幕僚還能更精準應答。因此,重慶在地理位置上不具優點,但台積電仍是放入選擇池中,應該是賣黃奇帆面子。
黃奇帆還曾經透露一件往事。2016年郭台銘跟黃奇帆提議要在重慶設立新世代的面板生產線,總投資金額高達400億人民幣,但是要重慶市政府出錢,郭台銘表示將在三年後回購,而且會把本金加上利息全部回給重慶市政府。如果當時黃奇帆簽下這個400億的投資案,應該會是很風光的一件事。但是黃奇帆認為,重慶市把錢借給郭設廠,但郭並沒有答應把股權抵押擔保,如果這筆錢借出去後變成壞帳,那不就會被扣上國有資本流失了的名。黃考慮了一個月後,沒有接受郭台銘的誘惑,婉拒了這項投資案。結果隔年鴻海跑去美國威斯康辛州答應的100億美元投資案…黃確實有先見之明
南京:優點是房價不高,當地有很多不錯的理工大學,這對於未來的人才培育有很大優勢。另一個大勝的優點,是南京距離上海非常近,高鐵只要一個小時就到了,基本上和上海可以形成同一個生活圈,未來晶圓廠物資的補給動線也非常方便。
據了解,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雖然在寧波出生,但出生隔年就遷居南京生活多年,因此對南京有很特殊的情感。張忠謀無論在中國8寸或是12寸晶圓廠的選址上,都沒有表露出此番特別的心意,但到了12寸廠選址時,南京除了本身地理環境的條件勝出,身邊人多少也感受到創辦人不願意明講的特殊情感,因此最後是水到渠成,讓當時台積電非常重要的中國12寸廠投資案,最後決定落腳南京!
美國商務部通知台積電將終止南京廠的「驗證最終用戶」(VEU)資格,時間將是從2025年12月31日起,台積電的南京12寸廠就不再有採購半導體材料設備的出口管制豁免權,與美國政府先前撤銷三星、SK海力士在中國工廠的VEU資格一樣。
其實南京廠對台積電整體營運產能而言,比重非常很小,未來設備不能升級影響相當有限。只是在全球佈局的意義上,南京廠沒有了美國政府的VEU出口許可豁免權之後,身份和存在都顯得尷尬了些。
現在的台積電全球佈局足跡之廣,遍及美、歐、日等國,最先進的製程有台灣和美國兩大基地,成熟製程則有台灣、日本、德國(中國松江廠就做一些非常成熟的製程和產品),反觀現在南京廠的存在,變得有點進退兩難。台積電在2015年決定在南京設立12寸廠時,沒人可以預料得到十年後的今天,地緣政治、美中雙方的關係會變得如此動盪。
趁此機會,可以聊聊台積電當年在中國選址設立12寸晶圓廠的秘辛。其實當年台積電內部在評估12寸晶圓廠的地點時,選了5個地點,分別為:北京、上海、深圳、南京、重慶。
北京:生活成本太高了! 意思就是除了貴,沒毛病!
上海:以晶圓廠好管理的角度,照理說8寸廠設立在上海松江,12寸廠設立在上海是最理所當然的。 但後來沒有選上海有幾個原因,一是內部考慮到如果12寸廠也設在上海,長期而言反而會搶到8寸廠的人,在這點上,一加一並不會等於或大於二。
第二點可能更關鍵,台積電松江8寸廠是2003年到上海設立的,等到2014、2015年台積電評估要設12寸晶圓廠時,上海的身份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語。據上海當地的供應鏈透露,上海的想法也「升級」了(但聽起來比較像是個別官員的想法),希望能不要再走製造業,想做點產業升級的事,所以可能當時給台積電的條件沒有太積極。
2000年之後中國互聯網的興起,上海其實錯過了第一批互聯網的時代,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分別落戶在北京、杭州、深圳。不過,這應該也不完全是政策之故,上海喜歡講「腔調」,偏愛金融這種高、大、上的行業,互聯網行業起步時屬性比較「偏門」,在上海算是不受待見。扯遠了,拉回來講台積電,雖然有一說是上海部分官員的想法是考慮到上海已經有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這些重要的晶圓廠,不想再多投資製造業了,所以沒有給出比其他競爭城市更好的條件。但也另有一說是台積電確定落腳南京後,有官員因此被檢討。
深圳:房價太高,這牽涉到留才、找人都不容易,但最重要的是深圳沒有半導體生態鏈和產業鏈,台積電沒有在深圳設立12寸晶圓廠的合理性。
重慶:優點是生活成本不高,但缺點是地理位置不對,距離沿海太遠了,考慮到材料等物資的支援,12寸廠的選址,在地理位置上還是要離上海近一點才行。台積電當時會把重慶列入考慮,其實是因為當時的重慶市長是黃奇帆。黃是早年上海市經濟改革的關鍵官員,也非常懂半導體,有時甚至比他的幕僚還能更精準應答。因此,重慶在地理位置上不具優點,但台積電仍是放入選擇池中,應該是賣黃奇帆面子。
黃奇帆還曾經透露一件往事。2016年郭台銘跟黃奇帆提議要在重慶設立新世代的面板生產線,總投資金額高達400億人民幣,但是要重慶市政府出錢,郭台銘表示將在三年後回購,而且會把本金加上利息全部回給重慶市政府。如果當時黃奇帆簽下這個400億的投資案,應該會是很風光的一件事。但是黃奇帆認為,重慶市把錢借給郭設廠,但郭並沒有答應把股權抵押擔保,如果這筆錢借出去後變成壞帳,那不就會被扣上國有資本流失了的名。黃考慮了一個月後,沒有接受郭台銘的誘惑,婉拒了這項投資案。結果隔年鴻海跑去美國威斯康辛州答應的100億美元投資案…黃確實有先見之明
南京:優點是房價不高,當地有很多不錯的理工大學,這對於未來的人才培育有很大優勢。另一個大勝的優點,是南京距離上海非常近,高鐵只要一個小時就到了,基本上和上海可以形成同一個生活圈,未來晶圓廠物資的補給動線也非常方便。
據了解,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雖然在寧波出生,但出生隔年就遷居南京生活多年,因此對南京有很特殊的情感。張忠謀無論在中國8寸或是12寸晶圓廠的選址上,都沒有表露出此番特別的心意,但到了12寸廠選址時,南京除了本身地理環境的條件勝出,身邊人多少也感受到創辦人不願意明講的特殊情感,因此最後是水到渠成,讓當時台積電非常重要的中國12寸廠投資案,最後決定落腳南京!